中国化学会2015年新增荣誉会士六人 -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为表彰对中国化学及中国化学会与外国学会间交流做出贡献的国外友好人士、国外卓越的学者、专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科学家间的联系,中国化学会设立荣誉会士制度。2015年,经过提名、遴选, 6名国际著名科学家获得“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称号。

2015年度荣誉会士介绍

prof. helmut ringsdorf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mainz, germany

prof. helmut ringsdorf 德国美因茨大学教授。曾获高分子h. staudinger奖和和h. mark奖等大奖,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获中国国务院“友谊奖”。

helmut ringsdorf教授是中国化学界的老朋友。早在1974 年,他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特聘专家访问中国,之后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讲座和科研合作。1988 年,他在长春吉林大学以“functional self-organized systems”为题举办了长春夏季化学研讨班,引发了国内开展功能超分子体系与大分子自组装的研究。1989 年底中外交流较困难的时期,他坚决反对德国抵制中德交流,成功地组织了首届中德双边高分子论坛。他与沈家骢院士、佟振合院士、张希院士等连续组织了五届功能超分子体系国际香山会议,每一届会议都有不同的主题,如“从分子构筑到分子组装”、“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桥梁”等等,利用他的影响邀请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与会交流,为推动中国超分子科学的研究和促进国内外的科研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最早倡导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帮助提高中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现任清华大学的张希院士是第一个受益者。在此基础上,他促成德意志联邦学术交流基金会(daad),设立了“sandwich education fellowship”。2004 年他意识到应该促进中国化学会和德国化学会之间的交流,主动与时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的朱道本院士联系,促成了德国化学会代表团访问北京,后启动了中德化学前沿讨论会,目前已经在中德共召开了四届,为中德青年化学工作者的交流和合作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2006 年,首届中德化学前沿讨论会在德国召开时,helmut ringsdorf教授专程与会,并做了“大胆跨越学科边界”的大会报告。helmut ringsdorf 教授注重让中国的化学家与德国的物理学家相互了解,寻求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

prof. donald g. truhla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usa

prof. donald g. truhlar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暨科学院士。在理论计算化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化学动力学、溶剂化效应、电子结构以及热化学等方面。他提出了化学动力学中的变分过渡态理论,是复杂体系的有效动力学计算方法,所发展的polyrate程序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他系统地研究了动力学中的量子效应,包括隧穿与电子态开关效应;他发展了m06系列的泛函,在解决弱作用、激发态、化学反应势垒等密度泛函的难题中取得很显著的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可;他在计算热化学方法发展,包括气相和液相的自由能、溶解自由能、电化学电池设计等方面取得成功。truhlar教授发展了十余种计算方法,均放在自己的九游官网首页进入主页供大家下载,这些方法对计算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polyrate已经成为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的黄金程序。

truhlar教授精心培养了两位著名的华人理论化学家,在他担任主任的理论化学研究中心所成长的高加力教授和他以前的博士后张增辉教授均成为了国家特聘教授(千人计划a类)。他领导的理论化学中心已经成为世界理论化学界的重要中心,经常接待华人学者来访。他积极支持在中国举办的2015年第15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尽管他没有口头报告,但是自始至终参会、提问、主持会议、组织评选墙报奖、会后与中国青年学者讨论等,整整一个星期时间,除了参加会议组织的一个下午参观之外,没有外出旅游,敬业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prof. hans-joachim freund

fritz-haber-institut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germany

prof. hans-joachim freund 德国马普弗利兹-哈伯研究所教授。迄今已发表740篇学术论文(https://www.fhi-berlin.mpg.de/cp/hjf.epl),培养了超过100名博士生和70多名博士后。他的研究可以概括为“表面科学”,即以各种传统的与前沿的,成熟的与新兴的表征手段和方法全方位的研究催化模型体系,以从原子水平上根本认知多相催化。在上世纪80-90年代,freund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方面,特别是利用光谱学技术对co2的活化进行了前瞻性的和深入性的探索。这方面的研究也最终促使他获得了1995年的leibniz奖(德国最重要的科学奖项)。从80年代后期开始,freund教授研究小组逐渐开创并引领了氧化物表面科学的研究领域,发展出氧化物超薄膜的模型体系。其所带领的团队在发现和发展各种新型氧化物薄膜的同时,还不断创新发明各种新型表征技术,逐步实现对典型氧化物催化体系的完整而深入的认识,所获得的知识也被用来指导新型催化剂的设计。这些深入到原子水平的研究成果也为他带来了各种国际和国内的奖项。

自1980年代后期他开始接收中国研究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目前仍然有数位在读或者在研)。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回到中国工作,分别就职于各个高校和研究所,成为国内物理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员。freund教授与我们国内多个科研小组常年保持着很好的交流和联系,如物理所的高鸿钧院士,大连化物所的包信和院士,北京大学的吴凯教授,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黄伟新教授,厦门大学的陈明树教授等。其中,高鸿钧院士与freund教授的联系最为紧密,几乎每年都要派出博士生和博士后进行学习和科研交流。高鸿钧院士更是在freund教授的推荐下获得了德国马普学会的亚历山大-洪堡奖(2010年)。另外,freund教授在2006年即受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客座教授。近年来他又积极帮助申请max-planck学会和fritz-haber研究所的支持,分别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黄伟新教授(2012-2014)和路军岭教授(2015年起)建立了研究伙伴关系,以更好的帮扶中国表面物理化学和模型催化研究的发展。

prof. federico rosei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é scientifique,

university of quebec, canada

prof. federico rosei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教授。他是纳米材料学,纳米化学,表面科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子自组装,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工业研究院三院院士,也是加拿大为数不多的加拿大三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federico rosei 教授同时也是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物理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加拿大研究chair (有机和无机纳米材料)、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chair (材料科技在能源转换、存储方面的应用)。rosei 教授在二维超分子薄膜和各种半导体纳米结构的合成与表征、超分子化学、以及其基础性能研究和实际纳米器件应用领域都做出了原创性的杰出贡献。已经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chemistry, nature materials , nature nanotechnology 等发表了200 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 的论文有43 篇。他人引用总次数达到5788次,h-因子为41,i-10 因子达120。

rosei 教授近年来先后18 次受邀来中国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10 次在中国高校进行讲座,仅2015 年就已经达5 次。除了学术会议以外,rosei教授还以其他多种形式与中国科技界和化学界开展合作。2013 年5 月,作为所长,rosei 教授带领inrs-emt的7位教授访问了中国的6 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并与之建立了学术交流、联合学术会议以及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协议。rosei 教授于2014 年1 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能源存储与转换的chair后,利用这个平台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科技和化学界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已经确认的中国的合作高校有:苏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中科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领域为清洁能源涵盖化学、材料、纳米科技和物理等学科。rosei 教授还应邀兼任中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职务,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做出实质性贡献。比如,rosei 教授于2014年获得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通过这个平台,他将经常性的访问电子科技大学和其他的中国合作高校,致力于科研合作及联合培养研究生。rosei 教授先后已培养出12 名中国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有多名科技工作者已经返回中国,工作在中国科技战线第一线,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大学或科研单位的研究骨干、教授等(其中1 人获青年千人计划并回到苏州大学工作),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着贡献。

prof. tobin j. mark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prof. tobin j. marks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以及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以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曾经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美国科学院奖。marks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他在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催化、光谱学、非线性光学和有机电子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多次在世界顶级期刊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美国化学会、德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等奖励30余次。marks教授已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115篇,其中包括science6篇,nature子刊8篇。所发表论文被引用61,200余次,h因子为128。

marks教授为中国化学领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在他的课题组,中国学生及学者人数常年保持在5到7人左右。

prof. martyn poliakoff

school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uk

prof. martyn poliakoff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副主席,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绿色化学交叉渗透的研究,在超临界流体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研究、超临界流体中的化学反应、超临界流体中材料合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重要成果, 在nature、science、nature chem.、chem.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为绿色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世界绿色化学及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之一。

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副主席和世界知名化学家,poliakoff教授对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化学会与国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组织和参加中英双边学术交流,促进双方合作。例如组织中-英青年学者化学论坛,参加中-英牛顿基金合作项目的设立,曾多次在中国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等,并先后访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他对中国化学界具有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推动中国化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的合作与交流。在1998-2008年期间,作为英方负责人承担国家基金委-英国皇家学会合作项目,多名合作者已成为中国绿色化学及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带头人,为中国绿色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先后培养了20余名中国籍博士和博士后。

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总人数不超过100人。至今,已有世界各国著名化学家39名获此殊荣。请通过以下网址查询完整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名单: https://www.chemsoc.org.cn/news/?hid=23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