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会自成立以来,不间断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加强与国际化学学术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扩大中国化学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国内外化学界的学术交流,人员往来,为使中国化学学科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
经过提名、遴选,十名国际著名科学家获得“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称号(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honorary fellow)是中国化学会面向国际著名化学家设立的荣誉称号,授予对中国化学和中国化学会与国际学会间交流做出贡献的国外卓越学者专家。目前,已有80名国际著名科学家被授予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
2022年度荣誉会士介绍
乐晓春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乐晓春教授是国际化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科学家,他在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砷的化学形态和毒理研究、亲和毛细管电泳与荧光偏振联用定量技术的创立,以及三维核酸纳米机器等领域。这些成果解决了一系列环境健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方法学瓶颈问题,并对公共健康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乐晓春教授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他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化学会与国外的交流,以及培养优秀留学归国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joel bowman
美国埃默里大学
joel bowman教授长期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对势能面构建、反应动力学计算和反应微观机理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提出的基于交换不变多项式拟合的高维势能面构建方法已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而他提出的漫游路径反应机理则深刻推进了光解反应动力学的理解。
joel bowman教授是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他为中国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多次访问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并与国内学者密切合作,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graham hutchings
英国卡迪夫大学
graham hutchings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多相催化科学家,他在纳米金催化和氧化催化等领域做出了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他发现金催化剂在乙炔的氢氯化反应制氯乙烯中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成功替代了重金属汞催化剂的方法。此后,纳米金催化的概念被提出和确立,对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graham hutchings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中英之间在催化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并积极支持国内催化研究领域青年人才的发展。他培养了许多在国外学成归国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催化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jong seung kim
韩国高丽大学
jong seung kim教授是全球知名化学家,在小分子药物递送系统、荧光传感器以及主客体化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果。他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jong seung kim教授是韩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士,他长期与国内多个大学合作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他在中韩两国化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herbert waldmann
德国马普分子生理学研究所
herbert waldmann教授被公认为国际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衔者之一,尤其在欧洲化学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制药、农用化学品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际化学界的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herbert waldmann教授与中国学者之间保持着紧密的学术交流,积极推动我国相关领域学者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pierre h. dixneuf
法国雷恩第一大学
pierre h. dixneuf教授是国际知名的金属有机化学家,他致力于研究活性有机金属钌物种的发现以及催化模式的建立和应用。他首次证明了乙烯基卡宾金属物种的存在,并发现了联烯卡宾钌经烯基卡拜钌向茚卡宾钌的转化。此外,他还提出并发展了新型富碳有机金属配合物及其新型催化反应模型。
pierre h. dixneuf教授是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葡萄牙科学院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与中国众多科学家建立了广泛和良好的学术关系,并多次组织中法学术会议。他培养了多位在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活跃的留学归国人才,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carolyn r. bertozzi
美国斯坦福大学
carolyn r. bertozzi教授是化学生物和糖科学领域的先驱和顶尖科学家。她开创了生物正交化学的领域,成功实现了在生物活体内高效特异的化学标记反应。通过开发化学工具来研究糖生物学,她促进了对癌症、炎症、结核病等疾病的理解,并为干预策略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carolyn r. bertozzi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她与中国糖化学生物学领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并培养了多名杰出青年人才,他们在留学归国后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maurice s. brookhart
美国休斯敦大学
maurice s. brookhart教授是国际知名的金属有机化学家,他致力于后过渡金属活性物种的合成、催化机理和应用研究。他首次提出了“元结效应”的概念,并通过对该效应机理的研究和分析,成功开发了高效的烯烃聚合体系,首次实现了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聚合反应。
maurice s. brookhart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与中国众多科学家建立了广泛和良好的学术关系,并培养了多位在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活跃的留学归国人才。他在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chennupati jagadish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chennupati jagadish教授是纳米技术在半导体光电源和检测设备领域的先驱,他长期从事半导体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并在国际上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果。
chennupati jagadish教授是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学院院士。他积极推进与中国化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化学材料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johannes a. lercher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johannes a. lercher教授是国际催化与绿色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致力于从基元反应步骤着手揭示固体表面的催化反应规律,通过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纳米结构和功能的催化材料,实现对反应中各步骤的精确调控,达到提高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目标。
johannes a. lercher教授是奥地利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他多次访问中国,并与中国的多家机构展开交流与合作。他积极推动中国催化领域科研人员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推动在华举办顶级国际学术会议。此外,他还培养了许多留学归国的杰出青年人才,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