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授奖决定 -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关于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授奖决定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以下10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昶乐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程群峰 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蓝 宇 男 重庆大学

吕 琨 男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孙永福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婕妤 女 北京大学

王殳凹 男 苏州大学

肖春雷 男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伊成器 男 北京大学

朱 志 女 厦门大学

中国化学会向获奖者及其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各位获奖者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主要授予在化学科学某一学科、化学应用、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奖励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并给与获奖者每人1万元人民币奖金。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在我国化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吸引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大多历届获奖者已成长为本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截止2015年已有288人获得本奖,其中有9位当选中科院院士。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为推动我国化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获奖者及其成果介绍

 

陈昶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过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以及新型聚合手段的开发,高效调控聚合过程,实现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的制备。

陈昶乐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出生。主要从事聚烯烃等高分子材料合成方面的研究。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在美国塞拉尼斯公司担任scientist ii,2013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迄今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 和macromolecul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先后获得美国化学会无机优秀研究奖 inor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荣誉研究奖-honorable mention,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程群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通过构筑不同界面作用实现对仿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和韧性的调控,引入不同功能纳米基元材料和智能响应高分子,制备新型仿生智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程群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12月出生。主要从事仿生智能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2003年获河南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后分别在清华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就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迄今共发表sci论文46篇,sci论文引用1300余次,授权中国专利7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基金、霍英东基金等10余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6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蓝宇

重庆大学

 

以全反应路径形变-结合能模型为基础,采用物理有机化学手段研究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反应活性以及反应选择性等相关问题

蓝宇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理论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理论研究。2003年和2008年于北京大学分别获学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香港科技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0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任职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自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以及nature comm.等国际一流化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累计引用达1300余次,目前h因子为22。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新人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重大项目1项。

吕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围绕高效率有机光伏分子设计的新方法和形貌精细调控,发展“裁剪分子”的概念,制备三元体系高效率光伏电池。

吕琨特聘研究员,1981年12月出生。主要研究有机共轭分子材料(如场效应晶体管和太阳能电池)相关的材料化学、形貌调控及器件工程等问题,在光电分子材料构效关系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2004年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院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科委基金等项目。在nat.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他引100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授权1项。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孙永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探究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特殊电子态及构效关系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制备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的普适方法,解决了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精确结构表征上的困难。

孙永福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5月出生。2006年获安徽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留校工作至今。自2012年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30余篇论文,其中nature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acc. chem. res. 1篇,chem. soc. rev. 2篇,j. am. chem. soc. 2篇,angew. chem. int. ed. 7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1篇,chem. sci. 1篇,nano energy 3篇等,部分工作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成果》,部分工作被首期《自然·能源》以及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化工新闻》等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迄今获得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新锐奖,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科院创新促进会会员等。

王婕妤

北京大学

 

设计高效的合成方法bn单元以共价键方式嵌入共轭结构中,开发新型bn杂稠环分子骨架,拓展其在有机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

王婕妤副教授,1981年11月出生。主要从事新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器件化研究。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分别在华盛顿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今任职于北京大学。围绕有机光电材料已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他引1200余次。参与撰写专著2部,申请专利1项。2014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王殳凹

苏州大学

面向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及核安全重大需求,建立新一代核废料储放形式和核应急材料,设计新型乏燃料后处理流程进而降低核废料长期放射毒性奠定基础

王殳凹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6月出生。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底入职苏州大学,现任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助理、核能环境化学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已在jacs、angew、es&t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引用1000余次。在国际放射化学相关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余次。2012年获得国际衍射数据中心ludo frevel晶体学奖及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曾获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支持。

 

肖春雷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利用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方法,结合先进激光技术,在量子态层次上对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肖春雷研究员,1985年2月出生。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3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任职至今。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包括五篇science论文。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获得首批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

伊成器

北京大学

 

开发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表观基因组测序技术,并在“rna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伊成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6月出生。主要通过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发展核酸表观遗传修饰的标记与检测新技术、并研究这些核酸化学修饰的生物学功能。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于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任职于北京大学。自回国工作至今,在nat. chem. biol.,nat. methods,pnas等高水平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多次受邀出席国际会议并作邀请报告。至今先后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11 prize for young chemists、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奖项,并入选了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朱志

厦门大学

 

以复杂生物体系为分析对象,发展多种功能核酸探针技术、微流控方法及信号放大新策略,广泛应用于分子探针、疾病早期诊断以及便携检测等领域。

朱志教授,1984年7月出生。2006年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至今任职于厦门大学。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chem. int. ed.、lab. chip.、anal.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6篇,应邀撰写综述论文8篇,论文他引3000余次,h因子为34。现任scientific reports国际编委。先后获得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研究生奖、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重要奖项。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2016年12月29日
中国化学会设立的学术奖励
主会奖励/master
学科/专业委员会奖励/branches
欢迎赞助奖励、合作设奖
奖励合作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 . 中国化学会奖励办公室
  • . 联系人:岳老师
  • . 电 话:010-82449177-885
  • . 邮 箱:ccsawards@chemsoc.org.cn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