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90周年 -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化学大家谈
课题组风采大赛
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刘和兴-祝福视频
内蒙古自治区化学学会-理事长苏海全及部分理事-祝福视频
周其凤题词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席-祝贺视频
山西省化学会-原副理事长李思殿-祝福视频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ald hoffmann教授-祝贺视频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黄德亨等-祝福视频
佟振合题词
中国化工学会贺信
德国化学会贺信
广西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黄尚顺-祝福视频
冯小明题词
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鹏-会庆祝福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yoji noyori教授-祝贺视频
房喻题词
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陈义旺-祝福视频
白春礼题词
江苏省化学会-理事长郭子建-祝福视频
万立骏题词
中国物理学会贺信
关注西部化学教育-让这群像胡杨和红柳一样顽强的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讲述人:张亚刚 教授
2015年5月,新疆阿图什足球队在第十届俄罗斯索契国际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上摘得冠军奖杯。2017年8月,新疆和田墨玉县喀瓦克乡小学足球队勇夺第三届“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冠军奖杯。 我一直在想,祖国的最西部,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然而,西部的青少年就是这样,他们有着胡杨、红柳般顽强的生命力,给点阳光雨露,他们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7年是我回国后的第四个年头,我刚刚接手新疆化学会的工作,困难和挑战多,我丝毫不敢怠慢,因为我知道西部化学教育事关孩子们的前途命运,事关西部化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期盼。 和足球、排球这样的运动项目一样,新疆的孩子们也充满着对科学的向往和热爱。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化学会一直对西部的化学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和关爱,指导帮助我们新疆化学会开展各项活动,让我们倍感温暖。中国化学会近年来在兰州、张掖、成都、林芝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关注西部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和基础化学教育高峰论坛。2019年6月,“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关注西部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召开,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化学教育的发展。 2017年以来,新疆化学会和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组织谋划开展科普活动基地建设和“科学实验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多年来,科普基地坚持每年开展拥抱春天-畅想未来“科学实验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截止目前,该项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8期,参与的青少年近1000余人。其中表面活性剂之超级泡泡、非牛顿流体力学之轻功水上漂、魔幻液氮等已成为新疆每年科普活动周中的明星节目,赢得了各个学校及青少年们的一致喜爱。2019年10月,实验中心和科普基地荣获“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作为新疆化学会理事长,我深知基层的学校和孩子们对科普活动的热切期望。2017年以来,我和新疆化学会科普队员一道,在新疆的中小学,尤其是南疆偏远地区喀什、和田的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下基层和“爱心书包”捐赠活动十多场,每次做讲座时,看到孩子们热切期盼的眼神和眼中的光,就是对我们科普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我深知,新疆化学会一点一滴进步和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中国化学会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每次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时刻。在未来的工作中,新疆化学会将牢记中国化学会的嘱托,牢记学会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关注西部化学教育,通过科普活动,唤起好奇,激发潜能,让孩子们爱上科学,关注西部基础化学教育,让西部这群像胡杨和红柳一样顽强,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亲历记
讲述人:朱守非 教授
1.国际赛事 重返中国 2019年2月17日,我作为副秘书长参加了中国化学会第30届理事会2019年第一次秘书长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讨论申办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的工作。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竞赛活动,全球有90多家成员单位,每届比赛都有8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中国选手在这项赛事中的表现一直很优异。但是,中国仅有一次东道主的经历,即1995年由北京大学承办第2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不断攀升,中国化学学科发展飞速、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指导委员会曾多次表达意愿,希望中国化学会能推动由我国承办本届赛事。 考虑到举办这项赛事,能够很好地展示当今中国整体腾飞风貌,呈现中国化学学科科教实力,我提出可以请示学校领导,由南开大学承办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学会秘书处的各位领导和老师都很支持,愿意积极提供帮助。 2019年3月12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郑重向学校递交报告,对赛事的历史、影响、组织形式、规模、预算等做出详细说明,并建议学校承办此项赛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南开大学决定承办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并委托化学学院具体实施。 当年7月21日至30日,在中国化学会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学校委派我和时任学院副院长的梁广鑫、郭东升代表中国飞赴法国观摩在巴黎举办的第5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此行主要任务就是拿下54届的举办权。在国际指导委员会例行会议上,梁广鑫做了精彩陈述,我们完美回答了来自委员们的质询,以几乎全票赞成的结果赢得了赛事举办权。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正式启动。 我至今还记得,赢得举办权后,我们三人漫步塞纳河畔,心情非常激动,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赛事办好。我们深知这项赛事参赛国家和地区多,国际关注度高,考务标准严苛,组织工作头绪繁杂,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充满了挑战,然而心中依旧激荡着一种使命和豪情:我们要在这舞台,彰显出中国底蕴深厚的底气实力,展现好中国化学人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2.力扛压力,曲折前行 时间来到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世界被按下了暂停键。在此形势下,第52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在土耳其以线上形式举办。为此,我们一方面做好了线上办赛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始终线上线下两手筹备。 2020年10月20日,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筹备工作推进会召开,中国化学会竞赛委员会主任段连运教授、委员王颖霞教授、中国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郑素萍研究员出席。会议商讨了赛事组织机构和人员组成,九游官网首页进入官网架构和呈现方式,举办日期和赛程安排,比赛场地和设施要求,接待服务和住宿安排,办赛预算和赞助预期,以及志愿者选拔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我们探讨了线上办赛的可行性。在中国化学会的指导下,赛事筹备工作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中有条不紊地推进。 2021年是新冠疫情肆虐的第二年,第5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在日本以线上形式举办,作为二次元文化和网络技术都极为发达的国度,当届比赛的成功举办成为我们线上办赛非常重要的示范,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更大的办赛压力——在第53届的基础上做到超越性的“改变、创造、融合”成为第54届重要目标。在随后的时间里,国际指导委员会曾多次与我们沟通是否有可能在线下举办本届赛事。我们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和协调,力求推动线下盛会的实现,但由于2022年新冠病毒的继续变异和传播,最终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组织委员会于2022年3月遗憾地决定,本届赛事将继续以线上形式举办。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动荡的国际局势给本届赛事蒙上了阴影,带来了不确定性。当时,一些国际组织和部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成员向国际指导委员会和本届赛事主办方施压,要求禁止俄罗斯及白俄罗斯参赛。面对这样前所未见的挑战,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在中国科协、天津市和中国化学会的指导下,明确主办原则,参照赛事规则,历经多轮艰苦沟通,最终促成由国际指导委员会发起,以每个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成员派出一位代表组成的“国际评判团”采用票决的方式,形成允许两国选手以个人名义参赛的决定。此举有效化解了本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筹备期的最大挑战,与国际指导委员会形成了默契而专业的沟通机制,确保了赛事最大限度不受政治干扰。 3.合作共赢,功不唐捐 赛事的两个核心工作委员会是科学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它们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学委员会于2020年1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任主任,郭东升教授任执行副主任,共32名委员,设置无机、有机、物化结构、分析、实验五个命题组,负责编写预备题、竞赛考题以及考试评分等工作。 按照规则,每届赛事举办年度之初需要发布预备题,所以科学委员会工作启动非常早。2021年2月27日,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科学委员会正式启动命题工作。为考查选手的化学知识,使这些富有科学热情、探索精神的年轻一代领略化学在造福人类过程中体现出的难以估量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经过十余次闭门会议不断讨论、打磨,2022年3月预备题(28道理论题,9道实验题)经过国际指导委员会讨论后发布。经过一年的反复选题、立意、背景与科学讨论,2022年7月初最终确定正式题(9道理论题,6个虚拟实验)。 组织委员会由各主办承办单位委派的主管领导、选派的工作人员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任主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天津市科协常务副主席陆为民、中国化学会秘书长范青华以及我本人任副主任。能有机会跟以上诸位领导学习,是我莫大的荣幸。同时,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王松光、天津市科协副主席卢双盈、中国化学会时任常务副秘书长郑素萍作为各承办单位委派的主管领导,直接参与到本届赛事的筹备、指导、决策工作当中。自从2022年3月25日召开第一次主办承办单位联席会,我们形成了两周一次的例会制度。联席例会制度为本届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次会议围绕赛事组织架构建设、参赛国家和地区邀请、九游官网首页进入官网和注册系统建设、日程议程确定、口号吉祥物甄选、突发事件处理、国内外宣传阵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开闭幕式方案、线上考试实施、赛事期间文化交流活动策划等进行交流讨论,整个赛事筹备期间共举办6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开大学方面的很多具体工作是由化学学院计景成副院长牵头推动的,他为本届赛事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巧妙的设计和大量的心血,他对这项赛事的热情和投入,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韧劲和豁达,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备受鼓舞。学校还为本届赛事筹备安排了有着长时间英国留学经历的李靖迪博士作为专员,她流利的英语口语和海外生活经验确保了我们与国际指导委员会、与各参赛国家和地区的顺利沟通、交流。 2022年6月10日,组织委员会在天津科技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赛事筹备工作进展,声明本届赛事以推动科技向善、鼓励创新创造、推广开放融合、传递中国声音为主旨,公布会徽主体为丹炉印章,口号为“改变 创造 融合”(change creation fusion),吉祥物为一只取名为凯姆(kem)的金丝猴化学实验员。 2022年7月10日下午,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在天津南开大学体育中心正式开幕。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指导委员会主席加伯•马扎法维(gábor magyarfalvi)视频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执行主席姚建年,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作为承办单位代表分别致辞。 进入到赛事举行期间,由于时差,科学委员会的老师们经常连夜与国际指导委员会讨论试题、评分标准,与参赛国在线答疑、协调评分;张明涛老师在工作期间摔伤,到医院缝针后仍坚持工作;化学学院班子成员亲自上阵,郭东升、汤平平、程方益三位副院长等均全程参与命题、考试、评分等相关工作;化学学院青年引进人才也积极参与科学委员会的各项工作,由于他们的语言优势,在试题讨论、阅卷、在线协调评分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新星特聘研究员还代表科学委员会在闭幕式上做了全英文精彩的试题分析;科学委员会主任周其林院士亲自录制视频,分享手性螺环催化剂发现的故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兄弟高校的同仁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很多老师都是全程参与。 历经7天的智慧比拼,赛事于2022年7月18日落下帷幕,当晚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闭幕式晚会在南开大学体育中心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天津市副市长朱鹏,中国化学会秘书长范青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陆为民,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分别为本届赛事金牌前三名、金银铜牌获得者、荣誉奖获得者和“金丝猴奖”获得者颁奖并致颁奖词。他们分别向获奖选手表示热烈祝贺,致以美好祝愿,期望各国青年在化学学科学习探索的新征程上勇攀高峰、再创佳绩,努力以化学造福人类。至此,我们克服疫情、网络、场地的局限,确保了线上竞赛平稳有序进行,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圆满结束。 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开、闭幕式通过央视频、中国化学会视频号、南开大学和南开化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线上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0万人次。组织委员会紧密对接一线主流媒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对本届赛事进行报道,经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海内外40余家一线主流媒体发布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专题报道70余篇。 4.中国气派,天津味道,南开特色 为了让参赛选手在云端真实、立体、全面地感受主办国的风土人情,赛事期间,组织委员会精心筹划了“美丽的南开我的家”“创新时的中国——智能终端中的化学”“心目里的中国——初识中国”“大地上的中国——中国艺术‘泥人张’”“笔锋上的中国——中国诗词与书画”“现代化的中国——化工企业走访”“发展中的中国——天津城市景观”“指尖上的中国——中国剪纸技艺”“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探索中的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参观”“星空下的中国——‘天眼’工程探秘”“科学里的中国——催化不对称合成”等10余项线上文化交流直播活动。 为了更好地营造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氛围,我们围绕“化学改变生活,促进科技创新,开放融合发展”主线,讲好科技向善、服务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福祉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一个开放融合、和谐包容的东方大国形象。组织委员会专门建设了官方网站(www.icho2022.cn),推介奥赛新闻、赛事宣传视频、发布预备题及线上仿真实验;制作了以罗布乐思(roblox)平台为开发基础的《chemzone》网络互动游戏平台,使参赛选手虽不能线下见面,也能体验在网上一起愉悦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就。 赛刊《catalyzer》是每届赛事举行期间重要的交流、发布和展示的载体。组织委员会成立专班,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王蔚副书记的带领下制作了十二期精美的《catalyzer》。赛刊选取中国传统24节气、12生肖等作为各期的串联线索,并注重12期赛刊的内在联系及整体平衡,选题除赛事新闻及特色活动介绍外,还设专栏推介中国城市历史、传统文化、杰出科学家介绍以及化学奥赛人物访谈。 同时,我们与《德国应用化学》期刊合作,邀请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历届获奖者举办线上高端论坛4场,引领参赛选手对科学价值和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为谱写出推动科技向善、鼓励创新创造的崭新篇章播撒薪火。 令我们欣慰的是,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参赛队伍创历史新高,来自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领队、参赛选手、观察员和嘉宾云端相聚,他们以“化学”为媒,同台竞技、增进友谊,激扬青春、放飞梦想。站在祖国大地上参赛的中国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次包揽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前三名。这场盛会展现了中国化学的成就、中国青年一代化学素养、中国政府对青少年化学教育的重视,也让南开化学和中国化学会并肩作战,共同成就一段传奇。 我们非常荣幸,能以这种方式向中国化学会90华诞献礼。南开化学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助力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共同把我国的化学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化学会90华诞!
中学生与院士面对面
讲述人:唐本忠 教授
收到中国化学会的邀请后,我提前“预定了”一个不太忙碌的上午,陷入关于学会的回忆当中。可以说我的科研生涯与学会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我目睹了学会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与成长。多年来我参加了大概有数十场,也可能有百余场学会的会议,自己也作为主任委员筹建了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却是一次与高中生的见面会。 大约在10年前,在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上,学会第一次组织院士与高中生面对面的活动。依稀记得那天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在北京大学的一间小教室里,30多位学生上坐满了整间屋子,这些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高中,都是化学竞赛的佼佼者。参加活动的除了我之外,还有张希院士和丁奎岭院士。面对一群未来很可能是我们国家化学接班人的小朋友,我们都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或是给与一些引导。影影绰绰的记得那是一位身形比较高大的男生,大概是东北人,他的问题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在近代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多的自然科学问题都亟待解决,人们经常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各种科学原理,例如达尔文、伽利略,甚至画家达芬奇,他们都是博学家,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现在做研究很难达到前人的成就,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学习的都是已有的知识,我有时觉得有一些无趣”。我听到这个问题后有很多感悟,这也是我喜欢与年轻人交流的原因——他们往往更大胆,想法更新潮,也更活跃,精力更充足。我回答道:“某种程度上来说你说的是对的,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同时打通了近代科学快速发展的通道,在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甚少,所以一些思维开放的人成为博学家。但实际上真正成为博学家的人仍然凤毛麟角,这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绝大部分人还在为果腹和保暖而奔波,仰望星空的人只能是那些衣食无忧的贵族。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比他们幸运得多,因为我们可以用读一本书的时间掌握他们穷尽一生探索的知识,我们动动手指在网上搜索下就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理论,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到你的问题,我认为科研有趣在于科研本身,要从获得知识中得到乐趣,从探索未知中得到乐趣,等到你真正的进入科研生活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未探索的,或者亟待探索的难题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社会某种程度上都比较‘功利化’,但是我们需要像你们一样对科学抱有纯真热忱的人才来加入九游官网首页进入,我们需要一小部分人来仰望星空,探索未知。” 见面会结束后,我和张希院士,丁奎岭院士便匆匆赶往下一个会场,但是那位同学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8年过去了,如若他读了博士,大概也快毕业了吧。
为中国化学会的国际交流服务
讲述人:帅志刚 教授
我与中国化学会第一次结缘是在2002年底与姚建年老师一道在杭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后,姚老师带我一道去吃饭,才得知那时正值召开中国化学会的会员代表大会之际,这次会上,姚老师当选为秘书长,新的秘书长班子立即重新启动了化学会的学术年会制度。在此之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化学会的年会已经中断了多年,而那时大批人才回国,都表示对美国化学会的年会印象很深刻,很希望在中国也能将学术年会做起来。我被当时的秘书长班子指定去组织2004年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化学会年会的理论化学分会。这是年会制度重启后的第一次学术年会,根据历史记载,被命名为中国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紧接着,姚老师又带领大家筹备2005年的iupac大会,我被安排协助陈凯先院士一道组织8个分会之一的“computers in chemistry”。我们邀请到的海外报告人水平都很高,使得整个分会的学术讨论气氛很浓,哪怕到了最后一天下午,大部分分会都结束了,我们这个会场还基本上是满座的,争论激烈,当时负责学术交流的副秘书长刘忠范教授在巡视各个会场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刘老师建议我:你以后到中国化学会来做点事吧。因此,我便参加了2006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后来加入到了副秘书长班子,分管学会的国际交流工作。 我担任了三届共12年副秘书长。除了积极参加iupac和亚洲化学联合会的一些事务外,还广泛地开展了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如先后与德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日本化学会、美国化学会、法国化学会等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在协议的框架下,举办了中-德和中-英系列研讨会,设立了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奖,设立了中-法化学讲座奖,并与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主编出版系列“化学前沿”期刊。疫情之前,每届的年会上,我们都会张罗一个化学领袖论坛,邀请友好学会的领导出席我们的学术年会的开幕式,然后召集大家开会,互相认识、交流办好学会的经验、讨论合作事宜,然后晚上大家出席大会的晚宴。这个活动很受欢迎,每次年会他们都会向我打听消息,希望能早日发邀请,以便他们能早点安排。毫无疑问,能出席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的开幕式,向一万多名代表致意,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记得无论是化学会的秘书长会还是常务理事会,都会有老师建议取消年会的全体代表的开幕式,因为参会人数太多了,美国化学会年会不可能搞开幕式。我每次都会提出要坚持搞开幕式,人再多也要保证有一个主会场,这是我们的特色。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与德、英、日、美化学会一道,于2008年联合发起了“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 (chem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summit, cs3),由各个国家的相关基金资助部门联合主办。时任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研究员非常支持这件事。尽管他目前已经调往交叉科学部,但还曾给我打电话关心cs3的进展。cs3的目的是:由全球5个最重要的国家化学会出面,研讨化学途径为解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水资源、能源、污染、全球变暖、食品、健康等,提供解决问题的路线图。每次会议形成一份专门的报告,以白皮书的形式提供给政府部门、资助机构作为参考,同时也公开发表,引起公众的重视,扩大化学在社会中的影响。cs3还可以形成更密切的国际合作网络,更重要的是,将基础研究与社会需求在国际合作的框架下紧密结合起来。到了2018年美国在全球范围启动了退群行为,美国nsf不再支持这类国际活动,美国化学会只好退出。剩下的4家化学会一致认为还要坚持。到目前为止,已经针对太阳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化学、医疗健康、有机电子学、元素战略、水资源、塑料等问题发行了8部白皮书。今年9月,将在东京召开第9届cs3,主题是chemistry for sustainable food,吴奇院士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 通过这些年的国际交往,我个人也是收获满满,课题组的工作可以非常有效地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获得了一些国际上的荣誉,对我个人来讲也是极大的鼓励,感到这些年的服务不仅仅只是付出,更多的是收获。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20年,中国的化学地位迅速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更多的期盼,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化学界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要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国际形势复杂化,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在多个方面都遇到打压,民间的外交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21年,中国化学会推荐我参选iupac的bureau,差额选取,候选人很多,我很顺利当选,紧接着,从bureau再参选executive committee,这是iupac的最高8人管理机构,有两个空缺,7个候选人。其实我根本没有任何把握。但是经过几轮投票,我居然当选了。一方面这是周其凤院士担任iupac主席期间,由于他个人的魅力在iupac圈子里营造出了一个亲华的氛围;另一方面,尽管国际形式多变,中国在国际上的朋友还是远远多于敌人。我们不要因为一时一事就患得患失,仍然要坚持做好国际交流合作,广交朋友,不要过于在意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恶意打压而放弃国际合作。 中国化学会90年了,不仅仅要为中国的化学工作者服务,也要在更多的方面为国际化学界服务。借此机会,衷心祝愿中国化学会放眼全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会。
iupac的中国故事
讲述人:姜雪峰 教授
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是iupac首任来自中国的主席周其凤院士任职的两年,我荣幸的成为了周老师的秘书,也荣耀的成为了中国化学会参与iupac的代表,这段经历让我终身难忘。首先与周老师赴美,因为美国科学院与美国化学会对iupac的影响深远,至今,常驻机构依然在美国。周老师的温文儒雅,代表着中国文化携手世界化学发展的特质,尊重、平等、学习、共赢,这是我在华盛顿与周老师学到的。随后我们访日,邻国相似的亚洲文化,让我们大家有着共创的思考,体会了学术的前沿布局与产研协同的并行,互助、理解、期待、支持,这是我在东京感受到的。出访韩国多次,因为韩国化学会的前任会长是周老师在美国留学时的同门,两个国家级的前瞻研究所让我们感受到了韩国化学围绕产业需求的重要变革,朴素、真诚、稳健、突破,以及化学著名企业三星的力量。来到南美,经济的下行导致了科学的凋谢,惋惜、珍惜、慎重、警示,期待他们也能再次崛起。来到非洲,坦桑尼亚的美丽与真诚,慢节奏与小迟到,渴望学习世界先进的努力,我们希望代表iupac一起助力他们。法国巴黎,虽然学术访问过多次,但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还在世界瞩目的中心舞台上发表演讲还是第一次,荣耀、使命、责任、攀登,与其说让我有机会向世界展示硫化学的美,不如说是让我对科学神圣追求的再次洗礼。法国科学院,世界化学家济济一堂,殿堂上方就是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雕像,科学家前辈们用他们敏锐的智慧、坚定的探索、无限的求知、不懈的努力,缔造着人类前进的阶梯。一场场iupac的决议酝酿、一次次ngo的投票选举、一回回各国协商共筑世界化学、一脉脉中国化学腾飞助力,让中国五星红旗与中国panda博士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中国化学在世界化学的奔腾中精彩闪耀。 随着我国化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化学工作者在世界化学各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化学会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协会组织之一,凝聚、协同、繁荣、发展,她凝聚了中国化学前中青三代的科学传承,在前辈开拓的伟大土壤上,后辈不断传承、开枝散叶;她协同了中国化学各个学科的交叉互进,在彼此学习彼此交流中,学科体系步步融扩;她繁荣了中国化学,支持女性、支持青年、支持中西部、支持一切真诚的努力;她发展了中国化学,在巨变中化挑战为机遇,在转型中不断创新。让我们一起祝福她90岁精彩,精彩刚刚开始。

缘起与成立

20世纪初期,在欧、美、日等地攻读化学的我国留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纷纷倡议,组织中国的化学团体,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

艰苦创业 抗战救国

中国化学会成立之时,正值国家为难之际,化学界的先驱们怀着爱国热忱之心,报着科学救国之志自愿并积极的组成了这个学术团体。成立初期,学会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尚可勉强的开展工作,但是五年后,日本军国主义再次发动侵略我国的“七七事变”,国土不断沦丧,学会辗转迁移,开始走向更加艰难,更加崎岖不平的道路。工作条件和经费来源更加困难,但是中国化学会在既无经费,有无会址,更无专职人员的及其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应抗日救国的急需,坚持学术交流、期刊出版、化学教育与科普等工作,结合当时的国防化学与工业的需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从而收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拥护和爱戴,组织不断健全,地方分会相继建立,会员不断增加,为中国化学会树立了艰苦创业、爱会如家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以下简称科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相继组建成立,加强了对科学事业的领导。同时,大学不断增设,工业部门和国防单位相继建立了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各单位的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力量不断加强,从欧美和苏联陆续归来一批学者投身新中国建设,成为科技事业的带头人和骨干。1956年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长远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铺就了广阔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作为科学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化学会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学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为学会活动的不断扩大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文革十年,步履为艰

在科技教育事业惨遭摧残、破坏的年代,化学会不仅被诬蔑为“裴多菲俱乐部”,活动全部终止,学术期刊被迫停刊,而且赶走工作人员,挪用办公设施,甚至将珍贵资料作为垃圾丢弃殆尽。令人诧异的是,强占侯德榜捐赠的会所,改作他用。中国化学会的工作只得陡然停止。但是,广大科技人员,教师,坚信社会的发展,坚信暴风雨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牵头!他们始终以国家复兴、民族兴旺为己任,始终关注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愿为富民强国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  迎科学春天

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划,注重了微观的、快速的和能量的各种基本问题,把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深层次的研究列入了规划,同时,还结合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等问题开展研究,如催化、稀土、天然产物等。使我国的化学科学开始大发展。这期间我国的化学工作者出国交流、学习的人数骤增,国外学者也不断前来我国访问,一些国际组织与我国建立了联系。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了世界。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与化学科学相辅相承,先后组织两次盛会、改革创新、促进学会组织年轻化、先后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化学会取得了联系,并加入了化学国际组织,我国化学家已开始活跃在国际学术活动舞台中,中国化学会从此恢复了活力,迎来了化学的春天。

转轨奋进迈入新征程

在振兴中华和再展宏图的“七五”期间,化学工作者有着更加广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这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制度已初见成效,年轻一代的化学学者日趋成熟,赴国外学习的青年化学家已陆续学成归来,在中国开始建立了化学科学的全新研究领域。化学与其它学科或技术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更加紧密,出现了多种前沿学科和技术,例如,化学与生物结合出现了生命化学,一切生命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思维、情绪、智力、衰老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必须大力加强生命化学的研究。又如化学与航天科学结合出现了空间化学和空间材料技术,其中许多高技术问题,期待化学工作者研讨。

与时俱进  开创新天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推动了我国化学研究全面恢复和发展。时代的要求如春雨滋润大地,化学学科的发展,又成为学会开拓工作的沃土。中国化学家做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学会工作开始跨出国门,参加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尤其从90年代开始,化学领域的交流逐渐与世界前沿接轨。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伴随化学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开创一片新天地。

1992年适逢中国化学会60华诞,隆重盛典在北京举行。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基于会员自身的学科、专业、兴趣而成立的科学共同体。在学会的学术氛围内,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可以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更具深度的交流平台,而学术组织恰恰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因此学科的发展是学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根本任务。纵观世纪之交的中国化学会,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12-至今

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9万余人,单位会员170余个,下设40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近年来,每年组织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30余项。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参会规模达到1万3千余人,是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化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每年参加中学生已达8万人次,从中选拔优秀中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为祖国争得荣誉。学会先后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三十余项奖励,表彰化学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鼓励化学领域的科技创新。2021年,中国化学会再次获得中国科协第四期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一类资助。2020年和2021年,在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评价报告中,连续被评为五星级社团。2021年度,学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1907-1932
1933-1948
1949-1966
1966-1976
1977-1983
1984-1991
1992-2001
2002-2011
2012-至今
网站地图